cq9电子游戏在线官网:机械加工工艺论文集锦9篇

  • 发布时间:2023-12-19
  • 浏览:

  1.1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主要包括机床、工件、刀具和夹具等。工艺系统的几何精度会影响到零件的加工精度。首先是机床的影响,由于机床自身制造时会存在误差,加工出来的零件的形状以及位置精度便会不足。然后是刀具的影响,因为刀具加工时直接与工件接触,时间长了,刀具的磨损便会十分严重。还有是夹具的影响,在零件加工过程中,需要将零件进行固定后才能进行加工,这时就需要使用夹具。夹具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夹具本身的制造误差,二是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定位误差和安装误差,三是长期使用后的磨损误差。刀具出厂时由于制造工艺的问题自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这种误差可以通过机床的调整而进行调节。因此对于加工零件来说没有直接的影响。在整个系统当中,为了将零件进行有效的固定,使其保持和刀具之间一定的位置,这就需要使用夹具,夹具的误差主要包括出厂时的制造误差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定位误差以及安装位置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1.2.1工件热变形对精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工件热变形在精加工中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长度长、而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为减少这些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在切削时使用充分的切削液减少表面升温。也可采取误差补偿法:在装夹工件时使工件表面产生微量的夹紧变形,以此来减少切削时工件单面受热而拱起的误差,或降低切削用量以减少切削热和摩擦热,也可以采用粗加工后停机以待热量散发后再进行精加工。2.2.2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由切削热引起的。连续切削时,刀具的热变形在切削初始阶段增加很快,随后变得较缓慢,经过不长时间后便趋于平衡状态。为减少热变形应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并给予充分的冷却。

  1.2.3机床热变形对精度的影响机床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内外热源的影响,各部分温度将逐渐升高。由于各部件的热源不同,分布不均匀,以及机床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各部件的温升不同,而且同一部件不同位置发生变化,破坏了机床原有的几何精度而造成加工误差。对机床热变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减少产热,从此角度出发可以隔离热源或者改善热源降低产热;二是增加散热,从此角度出发,可以采取合适的冷却方法,充分吸收加工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三是控制环境温度恒定,或者使机床加速达到热平衡的状态,从而减少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3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在进行高强度的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在长期的受力状态下,工艺系统会发生轻微的变形。工艺系统的刀具等部件的相对位置是在设备静止的情况进行调整的,而随着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这就会导致刀具等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得切削过程当中刀具的运动轨迹也出现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加工精度下降。针对这种原因引起的加工误差,可以通过降低整个系统的受力来完成。早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增强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对外力作用的抵抗。第二,降低工艺系统的载荷,从而防止出现变形。

  2.1解决加工精度内在因素的办法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技术来对,设备出厂本身所带的误差、使用中的因磨损产生的误差进行控制,来确保构件误差在实践中,能达到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正常来看,在高精度的机床设备系统中,其会配置有相应的误差补偿控制构件,使用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加工需求对其做一定的矫正。可采用:(1)一些专业的矫正软件,来专门用作机床各构件磨损的技术矫正,一般的普通机床而言,其磨损校正只有通过参考校正尺数据、手动操作设置补偿螺母来实现系统及构件的误差补偿;(2)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可输入相应的补偿数据,再由软件自行运行,便可实现参数的修改;(3)采用软件编程,例如:CAD、CAPP、CAM、DNC、EDM、PDM、MES、MPM等PLM软件产品。选择【加工】―【其它加工】―【铣螺纹加工】命令,一般包括:粗加工第一刀、粗加工第二刀、粗加工第三刀、粗加工第四刀、精加工、程序结束、宏程序名、起始高度、终止深度、螺距、循环等11的步骤,并根据所加工的螺纹填写好加工参数。

cq9电子游戏在线官网:机械加工工艺论文集锦9篇(图1)

  2.2解决加工精度外在因素的办法可通过调整工艺加工系统的受力,来对被加工零件精度进行把控,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受力均衡。具体的做法主要有:(1)改造工艺系统本身相对薄弱的构件及部件进行改造,来提升工艺系统本身的刚度,提高系统对外部受力的抵抗性能,切实防止加工系统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导致加工误差。(2)可通过缩短整个工艺系统的载荷量,减少系统外力的大小,从根本上实现设备的变形预防。(3)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运行中会产生导致系统发生形变的热应力、切削应力。因此,为减少热应力,一定要对热加工的零件进行退火处理,严格避免粗加工所产生的额外应力,确保工作零误差。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发展较快,机械制造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竞争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许多产品及质量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质量差、自动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成为机械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制造水平的落后。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机械工艺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现阶段,我国机械产品生产的速度相对较慢,工艺方面尤为突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先编制工艺程序,定额时间,准备材料,然后是加工和检验。这是多数企业多年来未改变的程序,复杂而耗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可以对各项工艺进行改进,有些环节可以不用编制工艺卡,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技术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其他的问题。对一些简单的零件及常用零件,计调人员、操作工人对其都比较了解,技术人员可以不用多下工夫,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要点、疑点及难点方面。此外,时间定额方面,产品的检验也应该灵活多变,不一定对每道工序都得检验。这一点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执行就比较灵活,技术人员不参与编制工艺方案,精力主要集中在指导生产、解决问题和编制程序上。在遇到生产上的难题后,技术人员应该多探索一些工艺方法,参与实际操作,积累实践经验。工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人员可以上手与工人一同进行新方法的探索。

  对于高要求、高精度的零部件,要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对设备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对质检人员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综合能力要强,对图纸能较快的熟悉与掌握,随时能与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沟通,并能提出一些整改的建议,从而知道生产,我国的质检还需要进行完善,对于一些高精度的尺寸要求、形位公差等,仅仅采用百分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已经远远不够,需要采用超高精度的电子测量仪、投影放大仪、坐标仪等。精密仪器的采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产品的质量也势必会得到提高,以满足当代社会对机械工艺产品的要求。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成为趋势时,机械自动化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发展。最初的机械操作由人工来进行,而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数字控制自动化等发展阶段。可以说,机械自动化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地表现了出来。自动化的不断深入,解放了生产力,把人从繁杂、重复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多自动化工厂的建立。实现了工艺的全盘自动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的程度还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但是,从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发展水平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虽然在机械工艺自动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根基,在发展中出现很多的问题。一个国家的自动化水平、机械制造规模的状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及综合国力。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朝着理想的自动化阶段迈进。机械工艺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机械制造业的大力投入,但是由于缺乏高端技术的支持,加上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制造技术的先进与否,在应用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所以,在以后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中,要将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为导向,只有在生产产品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完全适应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才能不断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工艺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工艺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工厂生产中,工艺过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工艺过程关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关系到工具、设备、设计、计划、质量、教育、供应、劳资等相关部门。因此工艺工作属于一门关系复杂、涉及范围广、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技术和管理工作。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工艺人员都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理论主要说的是工艺人员通过书本或学校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例如机械制造加上专业工艺人员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普通物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机械制造基础、机床理论与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成组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情报资料知识等。而实践知识主要包括工艺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知识。虽然这些内容在书本上也能学到,但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不全面也不一定实用。原因碍于实践往往较为复杂和具体,受到具体因素的影响较多,很难与书本上完全一样。每个工厂的设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员的素质、厂房、操作流程、地理环境等都有可能对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工艺人员要实地进行观察和总结,认真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现代化的机械工艺要求工艺人员应该具备六个基本的能力:第一,设计与编制能力。第二,信息获得与信息转化能力。第三,工艺管理能力。第四,观察与总结能力。第五,自学能力。第六,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充斥着传统的技术领域,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现在成为简单的问题,因此工艺人员应该解放思想,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之事,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工艺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

  [2]鲁先珉.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作为数控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数控实习对于学生的技能提升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数控实习教学中强调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与生产企业接触的重要途径,强调机械加工工艺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的技能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数控实习中,不仅仅要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现阶段在众多的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学课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以及编程技巧的应用。编程内容主要是通过编程来对工件的端面、台阶、车外圆、螺纹、圆弧的机械加工。在学生的实习课程中,主要的实习内容就是用数控仿真软件来对基本的编程指令进行练习,这种实训方式有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比较盲目,不知道该从工件的那个部位开始下手等。一般情况下,技术型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因为他们的课程侧重点为实际操作,忽略的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因为数控专业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工厂的概况,但是如果忽略了对于机械加工工艺的学习,数控专业的学生就会缺乏就业意识,也不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从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文字描述角度来看,教育用书与加工工艺文件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课本上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笼统,科学知识以及逻辑推导的内容较多,而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内容比较简洁,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更为紧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更加有用,因此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近年来的各个高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在数控实习课程中加大了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满足了现代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使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数控实习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加强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工件进行机械加工时的具体操作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多方面的操作技术指导,机械加工文件主要包括对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加工工序的方法、加工装备、检验方法、时间规定、工件的切割用量等。而机械加工工艺的过程就是应用机械来将工件毛坯加工成具体的零件,其大体的流程为粗制加工―精细加工―零件装配―检验环节―产品包装。在数控实习的过程中,要使用划分式教学的方法,来将数控的实际加工工序进行划分教学,以数控加工的安装、加工为单独的工序,可以以一把刀具一道工序的形式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加工工件的不同部位进行工序划分,对于加工步骤较多的工件来说,可以按照工件的结构特点来进行划分。但是普车与数控工序划分有一定的差异,普车的粗细加工要分开,但是数控加工的过程中,粗加工与细加工可以同时进行。对于机械加工来说,加工工艺的参数是十分重要的,在数控实训课程中,因为课时安排较少,硬件设施不够,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往往是对于指令的学习,而关于机械加工工艺的参数几乎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在工件实际生产时,机械加工工艺的参数是工件价值的保证,因此加工工艺参数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增加对各项加工参数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训操作技能。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数控实习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毕业后才能更快的适应专业工作。因为机械加工工艺与企业实际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加大机械加工工艺在数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满足现阶段企业对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数控实习如图所示

  在实际的工厂生产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学生在W校的数控实习中对于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能够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工作后的安全风险。在这个机电一体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水平在日益提升,例如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智能化结合。因此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的结合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机械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将机械加工应用到数控实习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这项教学措施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快速的适应机电一体化的时代,从而推动时代技术的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中职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的思路及做法。

  设计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点指导思想。

  (1)拓宽专业,培养通才。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随着新专业目录的确定,学校要对过去老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并对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三门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遵循“拓宽专业,培养通才”思想,应具备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所必需的机械制造过程有关的基础知识。

  (2)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过去机械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只有机械制造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概论、切削原理等有关机械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专过细,内容庞杂陈旧。而其他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汽车、工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只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造成这些中职生缺乏切削原理、机床及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从业能力。从统计来看,机械类各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运销等工作。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重基础,避免原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庞杂、太专太细等缺点,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过去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而一些教学内容又没有讲到。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cq9电子平台网站要适当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要点,使课程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即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依次叙述机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与加工设备等知识,然后重点研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问题,最后,再了解自动化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方面知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教师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CAPP)课程设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计算机工艺设计软件的辅助下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工艺设计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课程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验收和巩固。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时能综合应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做到正确分析和处理;课程设计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对比可使学生初步掌握优化工艺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技术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运用;课程设计训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编写工程技术文件的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实验。为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车刀角度的测量、切削力实验、切削温度实验等三个教学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近几年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来看,中职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机电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机械加工和工艺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理念进行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等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必然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高级应用型机械加工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机械加工和工艺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综合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及加工工艺展开。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际教学课时安排不足,而且讲述中理论性内容偏多,结合实际相对较少。在机械加工和工艺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另外,在教学手段方法也多是沿用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教具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实验及实践是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重要项目,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在实验及实践教学中,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但是由于实验器材陈旧、缺少,难以保证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第一,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偶尔会使用到一些机械设备实、挂图、模型物进行辅助讲解,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枯燥状态,使得课堂上不易语言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都模拟仿真。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制作CAI课件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清楚表达出来。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齿轮加工和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生产现场拍摄的录像,再现范成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及根切现象;利用多媒体动画片展现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现象、展现四杆机构的演化、展现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展示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的区别、齿轮的失效机理等等。另外,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的协调,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整合上,教师要注重删减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而逐步推行应用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齿轮、轴、滚动轴承等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对于学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要注意与磨损、螺纹连接、弹簧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通过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还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轴承的安装、拆卸、、组合设计等教材中介绍较少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进而达到与生产第一线紧密联系的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等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要合理配制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并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达到合理的比例。

  第三,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任职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逐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向,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加强联合,协调发展,不但可以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而且有利于弥补学校设备落后、实验室不足等问题。同时,引导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加强与相应行业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机械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教师要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的新路子,总结经验,并从教师、学生、教材、实训场等多个方面去总结思考。教师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1、张鹏,郭德旭.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课程学习,2008(3).

  2、刘元.产学研结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5).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中职学校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让学生获得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为以后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本身有着区别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自身学科特色,是理论中多实践,实践中厚理论,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体会。

  1、 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

  少量城区生源也以低分段为主,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这种自卑感让他们觉得前途渺茫,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2、 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多数学生好动贪玩,课堂听讲注意力不易集中,一节课45

  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技能,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达不到大纲中要求的双重要求,多数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课堂“满堂灌”,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去拓展实践中的技能要求。另一方面,面对问题相对较多的中职学生,有的教师缺乏耐性和热情。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中职学生厌学、贪玩、存在自卑感,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参加大赛取得的成绩,就业后优越的工资待遇等,通过这些让学生产生“别人能行,我也能行”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培养了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到《冲压》这一节时,我首先询问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每天吃饭用的不锈钢饭钵,是采用什么机械制造工艺加工出来的?”这时,学生开始窃窃私语,积极动脑。“是我们第一章讲过的铸造方法吗?”学生中有同意的,有异议的……然后,提问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再逐一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冲压”这一工艺有了感观上的认识,能将书本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

  本课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很少,内容广泛而重点不突出,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专业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取舍。例如:对于焊接专业的学生,就把教材中《焊接》这一章节让学生自学;对于机械装配专业,《钳加工与装配》这一章节让学生自学;而将《铸造》这种现代机械加工中学生不易接触到的工艺方法,《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简介》这种与目前生产密切相关的工艺方法作详细讲解介绍。

  传统教学多采用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有时不能很好表达要讲解的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可采用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例如在讲解埋弧焊工作原理时,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观摩,因此可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埋弧焊的工作过程,尤其是焊接大圆弧的管件时的工作状态,这样使复杂的装置及工艺流程在学生面前变得清晰明了、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从面达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职学校培养的职业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机械专业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不是一门单独的机械方面的专业学科,它涵盖多种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包括毛坯的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和装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机械专业实践知识,所以任课教师在备好理论课的同时,还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争取做到一师多证。

  另一方面,光有扎实的知识、合格的证书还不够,我们每名教师还应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教学观念,对于问题相对较多的中职学生,我们应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师道尊严,对学生浮躁、困惑、放任的态度,应遵循“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的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中职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专业学习环境,保证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特点的介绍,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从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这门机械类课程的深入学习,为以后适应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陈海魁,刘玲娣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课时较少的课程,它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同时制造工艺课也是机械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热力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掌握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有统计表明,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生产过程中,70%的错误在设计开发阶段已经产生,而80%的错误往往是在生产阶段或是更后续的阶段才被发现并进行修正。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规定提出,“大多数制造企业着重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重点突破极端制造、系统集成和协同技术、智能制造与应用技术、成套装备与系统的设计验证技术、基于高可靠性的大型复杂系统和装备的系统设计技术,其目的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产品生产的高效率和良好经济性”,大幅度提升我国制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工业;而没有机械制造业,就没有独立的工业,即使制造业再大、再多、再好,也受制于人,也就是说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与多样化,世界各国都把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将其他学科的高技术成果引入机械制造业中。我国制造科学技术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迅速,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而人才是制造加工技术应用的关键,提高机械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机械制造技术的良性发展。对于我们机械类专业来说,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方向,掌握机械制造类企业对工艺人员的需求,明确工艺人员的特征。尤其是必须具备的软性职业能力,然后进行制造工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研究,来适应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彻底解决当前机械制造工艺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艺人员。工艺水平包括工艺技术水平、检测水平、装配水平、操作水平和工艺管理水平,还包括推行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水平。而大学本科毕业生,由于所学的知识或专业并不和从事的工艺工作对口,因而对工艺理论也相当生疏,实践水平也较低。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并没有经过一段时期很好的实习,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但实践知识普遍不足,加上有些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没学透,一知半解,一下子很难真正适应工艺技术工作。他们设计的工艺装备很不实用,甚至连图面上的工艺错误也很多,编制的工艺过程采用率很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时间周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教学改革要求。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

  馈,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方法、方案的同步一体化的教与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模块的确立。模块实质上就是一种微观课程的形态、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培养学生的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它自成一个独立的知能体系。

  我校主要在机械专业、材料成型专业、车辆专业、热力专业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如何把这些课程统一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工艺理论知识?面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显现出的不足,尝试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把制造工艺课程分成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常规工艺规程制定(夹具)、装配工艺模块、结构设计与制造模块和其他综合模块(如车辆专业车身制造),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不同工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尝试,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布局,强学内容的体系化,促进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克服了枯燥难学的困难,提高了专业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在笔者调研的生产厂家中,都认为企业要注重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开发。虽然有些企业的生产机器不是当今最先进的,但他们普遍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同样注重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企业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产品设计重复率,制造过程的复杂性,检测技术先进,这些是从事装备制造业的每个设计者必须正视的问题。零件的制造很小很小的细节也要一丝不苟地执行。我们常说“这个差不多、马马虎虎”,其实差得多,在价值的体现上也差得多。要提高机械产品的附加值,我们更要注重一些小的环节,小至一个气孔、一个毛刺、一个刀痕及外观状况都对我们的零件加工或产品的价值产生影响。比如讲授典型零件加工这个模块,对于车辆专业主要讲解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机体毛坯制造方法有哪些,如何检测毛坯质量,毛坯图纸绘制,不同国家的视图,尺寸标注完整性,技术要求,热处理工艺,尺寸控制方法等,与实际企业生产要求接轨。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过程与加工方法的研究,了解工艺参数、工艺流程与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与管理以及项目评估与决策等,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与敬业精神与责任心教育。总之,要培养既懂得产品的设计开发,又懂产品生产制造工艺,又懂市场消费,能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制造方法、创新的生产流程与创新的市场手段相结合,能看懂图、能理解工艺、能优化性能、能推介新产品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学生在设计制造产品上的创新思维,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式的发展。

  我校工科专业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安排2~3周时间进行机械制造认识实习,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实习的地点是生产企业,实习内容跟机械制造工艺学紧密相关。老师在指导认识实习过程中,紧密结合金工实习和机械加工工艺的有关知识,编制详细的实习指导书。由浅入深以问题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点列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工厂寻求答案。结合现场完整的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装配工艺和焊接工艺等内容,注重实际加工工艺的现场剖析,引导学生分析加工工艺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直观的工程知识,提前和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接触。在进行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时,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抽象,很多夹具在实习现场都接触过,了解实际应用的方法、场合,在分析定位、夹紧原理时就不会感到抽象。学生在实习过程结合我国机械产品在质量、品种、效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今后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现场,以制造工艺为主线,了解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系统理解工艺系统的刀具、机床、夹具、工件等各要素在生产现场的具体功能和应用。同时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对学生全天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比赛、机械创新、科研产品制作,通过设计、零件制作,进一步体会零件制造的全过程和一个合格零件从选材到制造出来的艰辛。我们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形成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参观――课程设计――理论教学的链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与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促进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知识普及。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地吸收机械、材料、计算机及管理技术等方面最新的成果,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买方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面向制造系统的制造模式和管理方法,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敏捷制造(AM)、绿色制造(GM)、并行工程(CE)、成组技术(GT)等。面向工程设计领域的先进制造技术,如CAD、CAE、CAT、CAPP、CAM和反求工程等。面向物流处理的先进制造技术,如数加工技术(NC/CNC/DNC),柔性制造技术(FM),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apid Prototype,Part Manufacturing-RPM),工业机器人技术(Robot),超精密、超高速加工技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将成为21世纪企业装备的显著特点。先进的制造工艺、智能化的软件和柔性的自动化设备、企业的柔性发展战略,构成未来企业竞争的软、硬件资源。因此,加强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普及,培训大学生对3D软件和专业软件的使用,将为大学生迅速对接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了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和实践制造工艺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先进性、系统性和工程化;围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论是在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有许多改革的空间。

  机械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为该行业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该行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机械加工和工艺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人才,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这也就要求在职业教育中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与从业水平的人员。

  1.师资配比不合。对机械加工和工艺专业的教学,教师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现在我国的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学历结构、技能等级的分配十分不合理。首先,在师资力量上,我国的职业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并没有形成职业教学的特色。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具有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很少,就会影响对于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人才的培养,从长远上来看,甚至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2.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学中,许多职业院校都过分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很少开设实践类课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实践类的课程,但是还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起到实践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作用。还有的院校实验室的器材很少,没有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机会接触。

  3.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教学方法上,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教学观念上,也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一方面是由于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课程种类较多,但是课时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就是课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理论性内容,这些内容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没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就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新教学方法,重视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此外,还应当采用模块化教学法。职业院校应当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久以来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题,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通常都会发挥主体的作用。但是,学生往往会因为得不到重视而无法真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于教学的反应及建议,并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专心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发挥其创造力,提升其自信心,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浓厚的兴趣,在该领域表现得更加出色。

  3.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许多职业院校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学使用的仍然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笔者在任教时发现,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在重视程度上,过分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际。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将实践教学很好地利用起来,成效不高。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我院就比较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正在搞教学一体化以及模块化教学,让职业技术教育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国际上相关技术院校的教学方法以及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我院正在积极地向德国的技工院校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教师上完理论,而后让学生去车间实训。其实,技术教育应该采用现场教学:在车间里上课,让学生在车间里直接跟机器接触,教师操作机器一边讲述理论,一边进行实际操作,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

  随着我国机械加工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方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对机械加工和工艺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各行行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杨金海,鲁敏.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7).

联系地址:

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沪杭支路24号14幢147室

联系电话:

400-123-4567

服务热线:

13800000000

联系人 :

张生

E-mail :

admin@shmyks.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123-4567

Copyright © 2018-2023 CQ9电子·(中国)游戏平台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9030206号-1

粤ICP备19030206号-1